中小金融机构迎来“最低存准率”时代,意味几何?
新华社北京4月15日电 题:中小金融机构迎来“最低存准率”时代,意味几何?
新华社记者吴雨、李延霞
4月15日,央行定向降准落地实施,约4000家中小金融机构下调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一个月后,随着另外0.5个百分点的定向降准实施到位,届时这些机构特别是农村金融机构会迎来最低存款准备金率水平。
如此低的存准率意味着什么?释放的大量资金将流向何处?银行资金成本降低能否惠及中小微企业?这些引起市场普遍关注。
大量农村金融机构存准率降至6%
“我行存款目前约16.17亿元,按原存款准备金率7%应缴纳存款准备金1.13亿元,当降准至6%后可释放资金1617万元。”浙江临安中信村镇银行行长钱毓告诉记者,村镇银行定位“支农、支小、支散”,全部为农户、小微企业贷款,释放资金可支持约100户农户、小微企业复工复产的资金需求。
像这家村镇银行一样,能执行6%存准率的中小金融机构不在少数。
4月3日,中国人民银行决定对农村信用社、农村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村镇银行和仅在省级行政区域内经营的城市商业银行定向下调存款准备金率1个百分点,于4月15日和5月15日分两次实施到位,每次下调0.5个百分点,共释放长期资金约4000亿元。
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司司长孙国峰介绍,此次定向降准后,将有约4000家中小金融机构,主要是农村金融机构的法定存款准备金率降至6%,这是我国历史上最低的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水平。与发展中国家、新兴市场经济体相比,这也是相对较低的水平。
此次获得定向降准资金的中小银行,在银行体系中家数占比为99%,数量众多、分布广泛,是服务中小微企业的重要力量。新网银行首席研究员董希淼认为,这些机构执行较低水平的存准率,将更好地服务乡村振兴和经济社会秩序恢复,对稳增长、稳就业具有重要意义。
“进一步降低中小银行存款准备金率,有助于增加中小银行的资金实力,引导其以更优惠的利率向中小微企业发放贷款。”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曾刚介绍,下调准备金率相当于将“冻结”在央行账户的长期资金还给银行,银行可以增加中长期贷款,扩大涉农、外贸和受疫情影响较严重产业的信贷投放。
年内三次降准释放资金1.75万亿元
降低存款准备金率是缓解商业银行尤其是中小银行流动性约束的重要手段。
孙国峰介绍,2018年以来十次降准,释放长期流动性共8.4万亿元,平均准备金率从2018年初的14.9%降至现在的9.4%。
今年以来,央行已三次动用降准工具。今年1月央行全面降准0.5个百分点,释放长期资金8000多亿元;3月央行又宣布两项定向降准措施,共释放长期资金5500亿元;加上此次定向降准,三次降准共释放资金1.75万亿元。
“如此高频率的降准,既体现了逆周期调控逐渐发力,也说明疫情防控和经济恢复发展的紧迫性。”中国民生银行首席研究员温彬认为,当前我国疫情防控面临外防输入、内防反弹的形势,又处于复工复产的关键阶段,受疫情冲击较大的中小微企业和民营企业仍需要更多金融支持,应进一步提升银行的放贷能力。
“通过这次定向降准,我行执行的存款准备金率从9%降至8%,将释放资金约12.4亿元,增强了支持实体经济的能力。”邯郸银行董事长郑志瑛告诉记者,前期银行业为服务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普遍让利,央行适时降准,有助于增强银行提升服务的能动性和可持续性。
人民银行有关负责人介绍,定向降准1个百分点,平均每家中小银行可获得长期资金约1亿元,还可降低银行资金成本每年约60亿元。
政策操作空间依然较大
中小金融机构执行了较低的存准率之后,未来资金还有进一步释放的空间吗?
对此,董希淼表示,支持中小微企业的政策工具仍然较为丰富,具有较大的操作空间。此次,超额存款准备金利率从0.72%下调至0.35%,就证明了央行使用政策工具的灵活性。作为2008年以后的首次调整,下调超额存款准备金利率有助于提升银行的资金使用效率,推动银行将更多资金投向中小微企业。
其实,今年以来,一系列支持中小微企业的金融举措陆续推出:3000亿元专项再贷款,一半以上投向中小微企业;增加再贷款再贴现额度5000亿元,重点用于中小银行加大对中小微企业的信贷支持;下调支农、支小再贷款利率至2.5%……
在东方金诚首席宏观分析师王青看来,通过使用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并进一步优化“三档两优”存款准备金率框架,货币政策的针对性和精准度不断提高。随着定向扶持政策逐步加码,中小微企业的融资和生存环境将进一步改善。
温彬认为,下一阶段,降低社会融资成本仍是货币政策的重点。1万亿元再贷款再贴现额度、3000亿元小微金融债券、引导公司信用类债券净融资多增,这些新举措都有助于拓宽中小微企业的低成本融资渠道。
相关文章:
相关推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