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定点帮扶河北威县高质量脱贫纪实,战贫助“威”奔小康
在冀南黑龙港流域的这片小平原上,有着65万人口、1012平方公里的威县,是邢台市人口第二、面积第三大县,是刘伯承、邓小平等老一辈革命家战斗生活过的革命老区。“农业大县”“工业小县”“财政穷县”是它曾经的标签。
但如今,中央脱贫攻坚行动和教育部定点帮扶让这座县城的面貌焕然一新:公共预算收入、人均储蓄存款、工业用电量等指标,10年增长了10倍以上;综合实力在省内的排位5年上升62个位次;2018年高质量脱贫;贫困人口从2012年的17.1万人降至现在的293人,贫困发生率从34.1%降至0.063%。威县脱贫之势被誉为“威县速度”。
以教育帮扶为引擎,威县仿佛一列呼啸的高速列车,迸发着脱贫奔小康的威武之力。
顶层擘画蓝图,攻克脱贫攻坚最后堡垒
在威县的发展史上,2012年意义非凡。
这一年,威县被确定为国贫县,也是在这一年,国务院扶贫办、中央组织部等八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做好新一轮中央、国家机关和有关单位定点扶贫工作的通知》,威县成为教育部定点帮扶县。
跨越300多公里紧紧牵手,拉起这个基础薄弱、发展条件欠佳的贫困县,教育部以高度的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扛起重任,开始擘画蜕变的蓝图。
教育部高度重视定点扶贫工作,将定点扶贫作为部脱贫攻坚领导小组的重要工作内容,部长担任组长、部内32个司局单位承担具体帮扶任务。相继出台《教育部等七部门关于实施教育扶贫工程的意见》《教育脱贫攻坚“十三五”规划》等政策性文件,每年根据定点扶贫工作实际印发年度工作要点,明确了打赢教育脱贫攻坚战的路线图和时间表;建立部省市县四级教育行政部门联动工作机制和监督机制;建立行业、区域联动帮扶工作机制;创新形成产业、企业、职业教育、就业帮扶“四业扶贫”模式……
威县的乡土上,印着一行行教育部领导的脚步,积蓄着脱贫的殷切期盼。
2018年7月,教育部部长陈宝生调研了建设中的威县职教园区,并叮嘱:“要把职业初中班办好、办成功。职业教育也是成功成才的重要渠道,要根据学生实际和特点,为孩子们多样化选择拓宽途径。”此前的2017年10月,教育部副部长孙尧到威县调研并召开脱贫攻坚座谈会,研究定点帮扶举措。
威县战贫旌旗猎猎,迎来第一份战果——“河北威县正式退出贫困县序列!”2018年10月,捷报从国务院扶贫办传来。
摘帽不是终点,而是奋斗的新起点。2019年,教育部领导带头加大了对威县的调研指导力度。
这年11月5日至6日,陈宝生再访威县。他在威县专门主持召开职业教育助力脱贫攻坚座谈会,为定点扶贫继续明确方向:“要在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基础上,坚决攻克脱贫攻坚最后堡垒。以教育工作为基点,共同做好巩固脱贫防返贫工作。”
这年2月24日,孙尧也再到威县,深入调研魏家寨村、潘店中心小学,慰问贫困户和特困教师,召开扶贫工作专题座谈会;3月27日至28日,教育部副部长翁铁慧来到威县,对消费扶贫、高考改革、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职业教育改革提出要求;12月19日,教育部副部长钟登华来到威县,对教育信息化、产学研合作、体育卫生工作的开展作出部署。
2018年和2019年,教育部持续巩固脱贫成果,在中央单位定点扶贫成效考核中,连续获得“好”的等次。
在脱贫攻坚收官之年,教育部将定点扶贫工作要点定得更高更精准——建立防贫防返贫长效机制,推动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的衔接。奋进的号角再次响起!
今年9月25日至26日,陈宝生第三次在威县调研时强调:“实现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机衔接,要做好‘变’的文章。控辍保学要由动态变常态,办学条件要由底线变均线,城乡均衡要由基本变优质,发展格局要由外延变内涵,资源配置要由分散变集中,投资重点要由硬件变软件。教育部与威县的日子还得一起过。”教育部的牵挂之情、帮扶振兴的决心不言而喻。
威县县委书记商黎英已经在这里工作11年有余。这几年教育部帮扶力度有多大,她再清楚不过:“在人力、物力、财力和资源引进等方面,教育部定点帮扶对威县给予了大量倾斜,极大提升了威县的综合实力。”
集全“部”之力,打好教育扶贫组合拳
从教育到产业,从师生到农民,扶贫工作事无巨细。教育部各司局、直属单位集全部之力,积极而高效地转动着帮扶威县脱贫的每一个齿轮。
记者来到威县枣园乡,东台吉小学砖红色的教学楼在阳光下显得格外新、格外亮。在村里,没有任何一栋建筑比它更好看了。
“早些年,学校面貌陈旧得很!2016年在教育部支持下,学校翻新了,父老乡亲都说‘学校盖得可真坚固,真漂亮’!”该校负责人刘文杰说。
东台吉小学的变化,仅是近年来教育部帮扶威县改善办学条件的一个缩影。2016年至2020年,教育部先后拨付危房改造资金3670万元,分5批对威县28所农村学校(幼儿园)进行改造。今年,基教司、财务司继续协调河北省加大实施第三期学前教育行动计划支持力度;财务司和中国教育发展基金会安排800万元资金,实现威县农村中小学(含教学点)洁净厕所全覆盖。
“这几年,在农村建得最漂亮、最牢固的一定是学校,工作环境最优越、最舒心的一定是教师。这是教育部定点帮扶带给我们看得见、摸得着的巨大变化。”威县县委副书记、代县长崔耀鹏说。
变化同样发生在学生与教师身上。
在职成司、财务司、教育督导局支持下,威县学生享受到了营养改善计划带来的优惠;在基教司、全国学生资助管理中心推动下,威县建档立卡学生信息比对工作顺利开展,精准资助下全县无一人辍学;学生司在威县实施重点高校招收农村和贫困地区学生专项计划,畅通贫困家庭优秀学生考入名校通道;高教司支持威县卫生健康事业发展,为威县定向培养临床医学本科生……
今年教师节前夕,威县二中的40多名教师变成了“学生”,在教育机构专家的培训中热烈讨论着。从教15年的英语教师张兰双的笔记写得满满的。“过去教师培训的机会很少,但在教育部来帮扶的这几年明显多了起来。‘一根粉笔走天下’的时代已经过去了,我们作为教师更需要与时俱进。”张兰双说出了威县教师的心声。
如张兰双所说,近年来,威县教师队伍建设不断进阶。教师司启动“强师工程”,用3年时间让威县5000名教师能力素质再上台阶;2019年和2020年,威县作为全国唯一县级单位连续两年获批“国培计划”综合改革项目,探索农村教师“订单式”培训;“特岗计划”“银龄计划”壮大着威县的教师队伍;人事司、国家教育行政学院为威县教育管理者和校长提供了大量到北京研修的机会;职成司、基教司、教师司、高等教育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国家开放大学、中央电教馆等司局和单位为威县教师搭建在线教育和数字化学习资源共享学习平台;中国教育报刊社启动“宣讲行送教行”公益活动,带着全国名师名校长来威县传经送宝……
不仅如此,教育部直属机关党委、中国教育发展基金会、中国教师发展基金会专门拿出专项党费800万元,支持威县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农村贫困人口就业、职教师资培训、教师信息技术素养提升培训。截至2019年底,已累计培训2.6万人。
这套教育扶贫组合拳,尽显教育部帮扶优势。
定点帮扶的面继续向校外扩大。在科技司、职成司、高教司、政法司、教师司等司局的牵线下,清华大学、南开大学等高校与威县多家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教育部20多个直属单位260多名领导和专家来到威县,开展直接帮扶行动;教育部机关服务中心牵头协调,让威县的农副产品流向了机关和直属单位食堂。
今年,威县农校对接消费扶贫联盟正式成立。威县扶贫办副主任谷子夜向记者展示了一份长长的成员名单,43家威县农产品、食品企业和京津冀40所高校在列。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中心、中国教育后勤协会为此搭了不少桥。
“我们要拉动更多农民就业,带动更多农民致富!”谷子夜说。
尽锐出战,扶贫干部组成强力战队
如果说,顶层设计是脱贫攻坚巨浪里的风帆,那么扶贫干部就像奔涌的浪花,前赴后继,把论文写在威县的土地上。
记者在威县二中读到了这篇“论文”的一页。
八年级(4)班学生马公政在“智慧课堂”平板电脑上收到了老师发来的数学题,马上动笔。一分钟后,他就举起平板拍照上传,发现自己是班上第二个完成的。过了几秒,他的答案下方“大拇指”图标后多了数字“1”,很快又变成“5”,有5名同学给他点了赞。
“这道题正确率挺高。我看到同学们有两种证明方式,我们一起来看看。”数学教师说着,同时锁屏学生的平板。在她的平板电脑上,“智慧课堂”系统已快速完成批改,学生学习数据一目了然。
“王县长推动的智慧教育改革,让我们在信息化2.0时代不仅没有落伍,还走到了前沿。”威县二中校长魏凤烨感慨,“教师们眼界宽阔了,理念转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也大大提高!”
魏凤烨所说的“王县长”,正是来自教育部教师司的王炳明,2019年2月他到威县挂职副县长后,打通了威县教育信息化的快车道。
在他的积极协调下,一批由企事业单位捐助的教育信息化改革项目在高中、初中、小学落地,全县3万多名学生直接受益。其中,中国社会福利基金会捐助600万元,建立一批 “双师课堂”,让北京、江苏等地的课堂通过网线“专递”到威县乡村学校。
听到枣园乡潘店中心小学“双师课堂”上,北京名师带领农村学生放声歌唱,枣园学区校长张文志情不自禁地说:“多亏了王县长,‘双师课堂’大大解决了农村学校师资短缺、开不足开不齐国家规定课程的问题。”2019年,枣园乡所有小学实现了“双师课堂”全覆盖,中心校采取“一拖三”模式对教学点进行常态授课,5000多名学生受益。
一个成功的示范就如入水的石子,能泛起层层涟漪。“信息化正在助力威县教育弯道超车。”投身到威县教育改革中的王炳明有感而发。
翻新的乡村学校,教室里的信息化教学设备,一家家富民企业……威县群众说,这篇“论文”的每一页“都是教育部扶贫干部一脚泥一身水干出来的成绩”。
“从到威县那天起,我的心就落在这片热土上了。我们不仅要给威县带来点什么,为百姓办实事、办急事、办难事,还要给威县留下好的政策、好的模式、好的实体,多留长远受益的东西。”王炳明说,一任又一任教育部挂职干部都有同样的情感。
2015年,语信司的李强来到威县,担任枣园乡魏家寨村党支部第一书记;两年后,职成司的张磊来威县挂职副县长,政法司的张晓彬接棒驻村第一书记;又是两年,王炳明接任副县长,全国学生资助中心的皇甫磊接任驻村第一书记,与他们并肩作战的,还有来自人事司的顾韬、车宇佳、周芬芳,高教司的万瑞、李瑞,规划司的商慧,学生司的程程,基教司的王轩宇,都是年轻的选调生。他们成立了临时党支部,成为助“威”脱贫的强力战队。
“这5年,教育部先后选派13名干部来到威县挂职,尽锐出战。”王炳明说,大家的家乡不同,但到了这里,都成了“威县人”。
说起“战友”,商黎英很感动:“这些优秀的年轻干部,带着感情和激情,以务实作风、扎实工作、实在成绩,为威县扶贫开发和脱贫攻坚作出了突出贡献!”
造血式扶贫,让贫困群众捧上“金饭碗”
威县曾有一个美丽的名字——“冀南棉海”。
但一望无际的棉花,仿佛窃窃私语着一穷二白的经济。由于土地沙化严重,威县产业一“棉”独大,经济附加值却很低。
威县人常用“四不靠,两没有”描述艰难的发展条件——不靠山、不靠海、不靠铁路、不靠大城市,地下没矿藏、地上没资源。老百姓如何富起来是个难题,也是定点帮扶必须啃下的硬骨头。
教育部带着专家团队来了!威县先后与60多所高校建立合作关系,一系列产学研项目成效显著。
以梨产业为例。2013年,威县在河北农业大学梨产业技术专家张玉星教授团队帮助下,制定了高效梨产业带建设规划,并引进秋月梨、新梨七号等4个优良品种,第一片2000亩的梨苗种下脱贫的希望。
昔日黄沙滩,今日梨果香。如今,10万亩优质梨树硕果累累,40家龙头企业、120家农民合作社入驻梨产业园区,辐射带动全县1.87万名贫困群众稳定脱贫。
龙集梨园企业负责人冯旺兵站在梨树下,摸着正当季的金灿灿的秋月梨,动情地说:“张教授他们每年都要来好几次,反复研究。一般的梨树3年见梨,5年才到丰产期,但他们提出的省力密植模式将丰产期提前了两年!而且管理简单,农民一学就会!”
威县的土地上开始谱写新时代的致富经。近年来,威县在中国农业大学、青岛农业大学等高校的支持下,不断优化农业结构。经济林果带、绿色高效蔬菜带、畜禽养殖带和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君乐宝乳业园区、宏博肉食加工园区构成“三带三园”,已覆盖全县90%以上的行政村和全部贫困村。截至2019年底,“威梨”“金鸡”“金牛”“白羽”“根力多”五大产业扶贫模式已累计发放收益分红52086人次、2300.4万元。威县贫困群众从此捧上“金饭碗”。
为实现造血式扶贫,在教育部支持下,由县长任组长,分管扶贫、农业、商务、教育的副县长任副组长的“农校对接”领导小组将一串“天文数字”写在“消费脱贫”的成绩单上。
2019年,教育部和河北省教育厅在威县举办河北省首届农校对接精准扶贫现场会,多所高校和企业与威县政府签署了8000万元的农产品采购订单;2019年以来面向各级各类学校共计销售农产品超过4亿元;建立高校后勤蔬菜生产基地1万多亩,1万多名建档立卡群众受益……
定点帮扶引擎滚烫,威县上下都在发力。威县政府、职业教育正共同打造着一支人才生力军,为奔向振兴蓄力。
“职教中心在校学生数3年翻了一番,专业设置增加了3倍!”威县职业技术教育中心校长张宝行告诉记者,通过教育部京津冀职业教育对口帮扶,学校与3所高职院校合作开展中高职衔接“3+2”分段培养;与5所高职院校开展合作办学;今年天津职业大学首次在威县招收140名“五年一贯制”学生。
而让他更为期待的是,教育部会同县政府投入经费2亿元建设产教融合职教园区,职教中心即将告别危旧老楼,翻开新的一页。
人才梯队继续向上延伸,威县人过去想都不敢想的“大学梦”也即将实现。教育部协调引进社会资本6亿元,在威县建设邢台应用职业技术学院。这所占地500亩、规划招生1万人的高职院校正在加快建设,今年年底落成,计划明年招生。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建设大学,在威县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它促进威县教育事业上了一个大台阶,将为威县乃至邢台市高质量赶超发展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础。”商黎英期待着。
从啥也没有到蔬果满园,从学生外流到人才辈出,从干瘪的腰包到幸福的笑容……站在威县的任何一个地方,谁还能想到这曾经是个国贫县呢?老百姓用最质朴的语言说着翻天覆地的改变:“真是鸟枪换炮了!”
秋高气爽,冀南一片晴朗。威县已完成了华丽转身,从内而外焕发着勃勃生机,如它的名字一样,威武崛起着。(本报记者 林焕新)
相关文章:
相关推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