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馨:推进思政课实践教学与劳动教育有机结合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思政课建设,多次强调要加强劳动教育,先后印发了《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和《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等一系列重要文件,其中明确指出,要坚持开门办思政课,推动思政课实践教学与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和社会大课堂结合。协同推进实践教学与劳动教育的有机结合和融会贯通,是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与有效途径。
把思政课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与劳动的独特育人价值紧密结合。高校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劳动的独特育人价值主要在于其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综合功能。一方面劳动能够促进人的社会化,为大学生成长成人奠定良好基础,有助于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另一方面,它能够使大学生修养德行、锻炼体质、开发智能、增长才干、陶冶情操,进而促进其全面发展。
因此,思政课作为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主渠道主阵地,其实践教学之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根本目的,与新时代劳动教育的育人宗旨、育人价值是根本一致的。在思政课实践教学中不断强化劳动教育的理念、教育大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正确引导大学生的劳动价值取向,不仅能够丰富和拓展思政课实践育人的路径、增强实践教学的实效性,也能够使劳动的价值和劳动教育的效果最大化。
把思政课实践教学中思想政治素质的拓展与提振大学生劳动精神面貌紧密结合。近年来,高校开展思政课实践教学有许多有益和有效的探索创新。实践旨在强化思政课的教育教学实效性,引导大学生了解国情、民情和社情,正确认识和处理个人与社会、国家、民族及他人的辩证关系,在实践中领悟思政课的理论内涵和价值引领,促进其思想政治素质的提升和巩固。这既给大学生走出校门了解社会提供了机会、拓宽了他们的视野、素质;也为社会和公众了解、检验大学生素质打开了窗口,成为展示思政课教学成果和大学生精神风貌的渠道和平台。
学生在实践教学活动中的表现,能够反映和折射其是否具备良好的勤俭、奋斗、创新和奉献的劳动精神,是否真正树立了与思政课的政治导向相一致的劳动观等。因此,在思政课实践教学过程中,学校和思政课教师要引导学生不断在社会实践中锤炼思想政治素质,把思政课所传导的先进的劳动观念、正确的劳动态度和高尚的劳动品质体现在实践活动的方方面面及点滴之中,展示大学生的崭新形象,不断提振新时代大学生的劳动精神面貌。
把思政课实践教学培养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与提高大学生劳动技能水平紧密结合。思政课作为新时代高校铸魂育人的课程,其实践教学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改变长期以来形成的理论与实践相脱节、重课堂学习效果忽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等问题。在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中,社会责任感是最根本的,体现的是思政课教育教学的核心内容;而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现代社会对人才的时代要求,也是思政课实践教学服务于高校人才培养的必然选择。社会责任感是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指向,而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社会责任的支持与保障。大学生培养社会责任感并为国家强盛和社会发展承担责任,需要一定的能力和素质,其中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以及基本的劳动技能和劳动素养都是不可缺少的,而新时代劳动教育的基本目标就是不断提高大学生的劳动技能水平。把思政课实践教学培养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与提高大学生劳动技能水平紧密结合,能有效实现二者的同向双赢。
把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与培养新时代最美劳动者紧密结合。“培养什么人”的问题对思政课教学和劳动教育而言都是根本性的首要问题。新时代的劳动教育,不仅要直面近年来青年学生中出现的一些人不珍惜劳动成果、不想劳动、不会劳动等现象,更要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培养目标,造就一大批新时代最美劳动者,而“最美”之标准是崇尚劳动、尊重劳动、热爱劳动人民、报效国家和奉献社会,也就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
思政课实践教学,是学校发挥其主导作用的重要抓手和主要环节,也是联结家庭、学生及社会力量的中介和桥梁。德智体美劳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五育”并举协同育人既是对思政课改革创新的要求,也是新时代实施劳动教育的着力点。协同推进思政课实践教学与新时代劳动教育的有机融合,才能教育引导大学生在塑造最美劳动者的过程中,成长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作者系陕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本文系2018年度教育部高校示范马克思主义学院和优秀教学科研团队建设项目: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实践教学研究[18JDSZK074]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宁馨
相关文章:
相关推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