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海淀这53平方公里将打造全球AI创新高地
新华社北京4月29日电 4月29日,《新华每日电讯》发表题为《北京海淀这53平方公里,将打造全球AI创新高地》的报道。
“一辆越野车行驶在森林中,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形成一道道斑驳的光束……”这段由国产AI视频大模型生成的模拟真实物理世界的高清视频,在2024中关村论坛年会首次惊艳亮相。清华大学教授、生数科技首席科学家朱军对外发布中国首个长时长、高一致性、高动态性视频大模型—VIDU,与此前轰动业界的SORA功能类似。
“短短两个月就取得突破,是团队长期的科研积累的结果,更离不开企业所在地海淀区的大力支持。”朱军说。
当前,以大模型为代表的人工智能突飞猛进,正在推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重构国际创新版图,重塑全球经济结构。
在人工智能企业数量、数据要素资源、产业链和算力建设等方面,海淀区走在北京乃至全国前列。强大的人力创新禀赋和得天独厚的科研基础,为海淀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注入源源不断强劲动能。
数据显示,北京发布大模型、备案上线大模型数量占全国半数以上。科技部发布的《中国人工智能大模型地图研究报告》显示,北京在大模型学者指数、模型开源数量和影响力等指标上,均为全国首位。而海淀成为北京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的“头雁”:拥有清华、北大为代表的37所高校、96家科研院所以及31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北京市超过八成以上的人工智能学者扎根海淀。
北京市海淀区委常委、常务副区长岳立在中关村论坛上发布海淀人工智能创新街区概念,并通过AI视频形式,对街区进行展望:一个充满活力、智慧和温度的人工智能创新街区,以人的需求为中心,用最前沿的科技带来革命性的变化。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海淀区将在拥有顶级人工智能资源、国际互动紧密的53平方公里范围内,全面打造人工智能创新街区,串联起37所高校、10个新型研发机构、52个全国重点实验室、106个国家级科研机构、1300家人工智能企业的科技成果,汇聚起1.23万人工智能学者和89位“AI2000”全球顶尖学者。
如今,在海淀南部,每天诞生着上百家科技主体,源源不断地迸发出创新火花,持续高效地孕育出前沿成果。人工智能创新街区的打造将让这片热土真正成为一个会学习、能思考、有温度、可进化的超级城市智能“生命体”。
从改革春风催生的“中关村电子一条街”,到科创企业扎堆的“中关村科技园”,再到覆盖海淀区全域的“中关村科学城”,海淀区一直是科技创新的扛旗者——诞生过我国第一家民营高科技企业、第一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第一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
具身智能代表着人工智能未来新浪潮,深度融合人工智能和机器人等多学科技术,代表着AI时代的未来。“积极服务国家战略需求,海淀区也要率先扛起人工智能大旗,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人工智能创新策源地和人工智能产业高地。”北京市海淀区委书记张革说。
在此次论坛上,海淀区政府会同北京市发展改革委、北京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北京市经信局等部门对外发布《打造全国具身智能创新高地三年行动方案》。方案重点聚焦具身大模型和机器人整机,力争到2026年,初步建成全国具身智能原始创新策源地、应用示范新高地和产业加速集聚地,成为我国参与全球具身智能竞争的核心力量。
相关文章:
相关推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