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人机嗅探船尾烟雾,无人车自主感知环境
第22届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前天在国家会展中心闭幕,首推“云展览”的高校展区线下落幕。海内外69所参展高校,现场带来708项创新成果,演绎“智能、互联——赋能产业新发展”主题。
同济大学“路面多维度性能的高频检测装备和智能养护分析技术”、上海大学“高温超导块材磁体及电机技术”、西北工业大学“全数字辐射探测与成像系统”、江苏大学“航空复杂构件激光表面强化技术和装备”,这些来自高校展区的好项目均获今年展会的“创新引领奖”。
无人机、无人车、无人艇……“海陆空”一系列高校高科技在现场备受关注。“精海”7号无人艇是这一系列无人船只的新型号,堪称今年工博会高校展区体量最大的展品。上海大学党委常委、总会计师苟燕楠介绍,上大无人艇技术集成智能制造、人工智能和机器人等多项先进技术,曾获2015年工博会创新金奖。去年上大又整合多个学科技术,与上海临港、上海交通大学等组建上海海洋高端装备功能型平台,成为上海市科创“四梁八柱”研发与转化功能性平台之一。
一款由上海海事大学安博文教授团队牵头研发的无人机“嗅探”装备,可携带传感器,飞入船舶排放的烟雾中,对二氧化硫和二氧化碳进行检测,助力海事执法。作为关键设备的船舶尾气检测吊舱长20厘米、宽12厘米、厚9厘米,重量仅900克,检测灵敏度及精度等关键技术指标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历经三年研发的这项“黑科技”,助力浦东海事局成功查获国内首起在航船舶燃油硫超标案件。目前,无人机系统测定的船舶燃油硫含量偏差一般小于0.02%,完全能应对今年推行的燃油硫含量不能超过0.1%的监管需求。
陆上无人车也毫不含糊。到目前为止,从无人驾驶机动车到工厂物流搬运车,大多数无人车的定位导航都是基于结构化场景,即依赖于标准车道线、详细道路指示信息等。但华东理工大学易建军教授团队研发出“适应于未知环境探测的智能无人系统”,让无人车自主感知环境,能应对包括野外在内的多场景复杂任务。目前其“视力”最大测距10米,图像采集速率为每秒30次,能克服直径为自身高度两倍的凹坑阻挡,很快就能在农业植保、危险环境救援等领域投入使用。
各种无人化智能互联系统的背后,是高校科技人才的智力支撑。华理副校长吴柏钧说,学校在全国高校中率先成立高新技术成果转化中心。目前,学校拥有一支“双轨制”的技术经理人科技营销队伍,并联合上海技交所等专业机构,促成科技成果转化。据统计,华理专利许可率达5.7%,居全国高校第五名。
事实上,在沪上高校科研经费的总盘中,受企业委托以产学研合作形式联合开发的项目占比达70—80%,去年实际到账金额约53亿元。同时,大学科技园对各类创新创业实体加以孵化并使之成长壮大,对周边地带产生辐射,仅以“环同济”为例,就在2.6平方公里面积上集聚2000余家以研发设计、咨询创新为主的创新型现代服务企业,年产值规模突破460亿元,成为知识溢出效应和产业集聚效应典范。记者 徐瑞哲
相关文章:
相关推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