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 广告服务
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书画 > 名家 > 正文

穷身抱翁乐,笔墨见精神——蜀中书画名家林绍基先生的艺术世界

来源:环球新闻传媒网 编辑:顾 骧 时间:2020-07-01
导读: 川南书画家林绍基先生是一位"凿隧而入井,抱翁而出灌"的辛勤耕耘者,林先生近年来韬光养晦,深居简出,外界不知其行藏,令人悬想甚多。林先生祖籍福建长乐,出生在四川合江。 幼承家学,颇得早慧之誉。 后得师从从上海迁回合江的吴昌硕门人张静涛先生。

  ——蜀中书画名家林绍基先生的艺术世界

  顾 骧

批注 2020-07-01 115257.jpg

批注 2020-07-01 115333.jpg

  川南书画家林绍基先生是一位"凿隧而入井,抱翁而出灌"的辛勤耕耘者,林先生近年来韬光养晦,深居简出,外界不知其行藏,令人悬想甚多。

  林先生祖籍福建长乐,出生在四川合江。 幼承家学,颇得早慧之誉。 后得师从从上海迁回合江的吴昌硕门人张静涛先生。 早年他就对张老师的书画非常钦佩。 他拿出早年所珍藏的张老师的书画作品,令我大为叹服。

批注 2020-07-01 115507.jpg


  (张静涛先生画作选)

  在那么小的地方虽然风光宜人,山水如畫,但文化氛围并不浓厚,仿佛是世外桃源一般,然这对于调入泸州诗書畫院以前的林先生来说,无疑是天赐良机。这对林先生的后期修炼起了相当的影响。重文气,重修养,重笔墨内在的境界,始终是林先生的一生奋斗目标。到初有所成时,他觉得自己作品尚能精麗雅逸,但气势尚不够,而渝州的冯建吴先生與其胞弟石魯先生皆以拙厚樸茂的风格名世,正可以弥补他的不足。

批注 2020-07-01 120034.jpg

  (冯建吴先生画作选)

  林绍基后又有幸拜师于著名書畫家、四川美术学院教授冯建吴先生。他将自课作品寄给冯先生看后,很快得到冯先生愿意收他为徒的回复,并把書法推荐给省書协。林先生早期以書法出名较早,在80年代初書法界刚步入正规的时候,他的小楷作品就获得全国职工書法一等奖,既而多次入选全国展和中青展,取得了骄人的成绩。《書法报》曾以“雄厚書风本于心行”一文作专题报道。

批注 2020-07-01 120153.jpg

  (林绍基先生1997年被评为国家一级美术师)

  林先生被评为国家一级美术师后,对自己的要求更高。 他一直以书画诗词兼修为业,走着传统文人的路子,并不喜欢单一的发展方向。 国画由明清上追宋元,尤对八大山人、石涛、吴昌硕等十分倾心,用功最多。

  北京画家江平在序林绍基《花鸟画小品册》时说"林绍基先生之所以获得令人瞩目的成就,并非单靠天才,更感人的是他数十年如一日,孜孜不倦、废寝忘食地专研、如痴如醉的追求,炼就了深厚的传统功力",可谓中肯的评价。

批注 2020-07-01 120304.jpg

  (林绍基先生花鸟作品欣赏)

  林先生注重书画的相互下,他在戌寅紫藤课稿画时说:"紫藤以藤为主,发挥草书入画的优势,通过提按使转、轻重缓急的用笔方法,表现藤本的龙腾蛇舞起后起腾(《花鸟画小品册》)。 其寒梅之虬枝老干,孔雀的飞白翠羽,公鸡的湿笔尾毛,荷叶的阔笔侧锋等,都可以清晰的看见林先生的腕力强劲,笔墨氤氲。 冰冻三日,非一日之寒,千锤百炼,方渐入佳境,浑厚华滋须在墨海中

  林先生还工于吟咏,先为中华诗词学会会员。 他将近年来的诗合编为《三愿楼诗人钞》,已出版。 其诗清新朴实,淡而有味。 并不刻意雕琢,但亦显功力。 如其题画诗:

批注 2020-07-01 120439.jpg

  以诗寄情,画品尤高,令人想起石涛、朱耷、杨文骢、郑板桥等落拓文人的高风亮节。 而其画之意趣,在题跋中更加可贵。 画的意境,因书法诗词而增色。 他常说,画若无书法的根底,若无过硬的线条,笔墨不工,作品难有高的境界。 林先生的书画品格赖诗文滋养而得其高远和脱俗,而书画实践之勤又为诗文创造了合法的意境。 互相升华,相得益彰,非一般书画所比。

  当林绍基先生艺事进入成熟和高峰时期,一场不幸陡然而降———爱子因癌症早逝。 令林绍基先生痛不欲生,关门谢客,忘命的含泪挥毫,借其悲愤、其落拓、其寂寥,倾泻激情,穷而后工,老而愈健,创造了大量的书画精品。


批注 2020-07-01 120521.jpg

  (150米《长江小山峡图卷》节选)

  150米的《长江小三峡图卷》巨作开始构思,从写生到今完成花费了近十年时间,利用了年度上所有的皴法、染法、点法等笔墨技巧,将小三峡的各种风光美丽的该想作出来,旷世宏伟、波澜壮阔画的电影,必能引起热爱祖国大好山河的人们的共鸣。 担任泸州诗书画院院长以来,林先生注重以书画结缘,不以院长、名人自居。 始终抱着君子之交淡如水的传统信念,并专心于画室。 他的艺术作品和人品被很多单位所敬重,相继邀请他写字作画;1994年应中央军委总参北戴河招待所之邀疗养作画。

批注 2020-07-01 120649.jpg

  (天安门城楼献赠证书)

  同年应天安门地区管理委会之邀为天安门作巨幅山水《蜀江春泛》受好评,也算是对他艰苦耕耘的回报。

  在俗务缠身时间里,他唯一的解脱是追求精神的逍遥:"出入六合,游乎九州,独来独往,是谓独有。 "独有之人,是谓至贵"( 庄子《天地》),读书吟咏,泼墨丹青,游戏翰墨,平生怀抱此中开,万劫不改其志也。 艺道寂寞岁月稠,巨幅短笺慰平生。 林先生虽经历了人世的许多磨难,但他更有"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的坚韧精神,他将自己情感寄托在笔墨中,这从诗他的句中可以找到,如

批注 2020-07-01 120837.jpg

批注 2020-07-01 120912.jpg

  (王琦先生先生赞书画"凌云健笔意纵横")

  王琦先生赞其书画"凌云健笔意纵横",不为虚言。 人生的坎坷往往变换艺术家的气质,发为笔墨,酣畅淋漓,笔挟元气,至情至性,足以感人。 有时发愤之作更显才情。 在观看以托表好的展览作品时,巨幅山水和花鸟确有吴缶老与冯建吴先生的遗风,雄劲苍润,朴拙浑厚。 山水不染时风,古穆勒清逸,饶有古韵,川南丘壑现于腕下。 而花鸟则用色如墨,浓艳而不妖媚,淡泊而显精神。 而小品山水、花鸟则有张文涛先生的余韵,用笔精巧,浑厚华滋,元气淋漓,已达随心所欲不个逾矩之境界。 而对山水笔墨技巧的系统研究,写有技法心得,并有王学仲先生的题签,足见其功力之深。 刘熙载《古桐书屋侧记》:"人之精神,以一忧勤惕厉而聚,以般乐怠傲而散。 恭则寿,弗可易矣"。 观林先生之书画,信然。

批注 2020-07-01 121001.jpg

  林先生的工夫来自对传统笔墨的深刻理解和勤奋临摹,对经典之作更是心追手摹,心领神会。 林先生拿出精致的20本大型书法册,是他女儿为他装订的古线装册页,临摹和创作都有,洋洋壮观,可见林先生用功之勤,真草篆隷行各体都花费了他大量的心血。 沉浸传统,挖掘经典,发展个性始终奠定在解读法帖名碑上。 林先生认为书法的线条是的对象,必须花工夫来锤炼,来创造。 他临《石鼓文》篆书,《赵子昂仇锷碑》楷书,《好大王碑》隷书及《张黑女墓志》等魏碑形神毕肖,胜于自运。 "为了将结构写得端稳和美观,他说初学楷书应从"馆阁体"入手,比从颜、柳、欧、赵这些个性特强的书体入手来得容易。 并等有了一定的基础后,才博览群贤入派立格。 此论是他亲自实践总结的同年,不合协议却行之有效,可见善于思考,书法宗晋唐而上窥秦汉,早年多尚骨力和气势,晚年则重格调气息,更有静气,韵溢于法,悟得书理,由技进道,书归大雅。 近年"闭关修炼",不问俗事,和神养气,创作的行书。 楷书、草书作品更是见功见性,神采焕发,带燥放润,将浓遂枯,却是达到了人书俱老的境界。 较之中年作品更显得遒丽天成,古雅苍厚。 墨法更来源于对国画的神悟,波澜之际,已浚发于灵台。赵朴初先生题其小楷书历代文选云:"仪静体闲,乃不知有汉无论晋魏",并欣然为《林绍基楷行书千字文》题写书名;

批注 2020-07-01 121204.jpg

  赵朴初先生题其小楷《林绍基楷行书千字文》


  "欧阳中石先生赞其楷行书千字文:"清雅隽永,出入于晋唐之间,颇见功力之深沉,不胜钦敬"。

批注 2020-07-01 121409.jpg

  欧阳中石题《林绍基楷行书千字文》

  花鸟画清逸古淡,水仙、荷花、菊华、玉兰、梅花等君子的象征形象,更是他的心仪之物,配以鸟的活泼,生趣立显,境界空明。 山水多是八尺以上巨幅,无论大写意还是小写意都极讲究用笔用墨,线条厚实而又灵动,书法意味很浓。 在对古帖的学习中,他并非机械的临仿,而是注重用腕使毫,精神呈露。 他相信姜夔《续书谱》所言:"大抵下笔之际,尽仿古人则少神气,专务遒劲则俗病不除。 所贵熟习精通,心手相应,斯为美矣。 "更相信缶老"奔放处要不离开法度,精微处要照顾到气魄"的名训,将其当成座右铭。 自然精进不息,日有所成。 精研篆隷,详察古今,务求尽善尽美,铁画银钩,八法具备,精神由此出焉。 他花了很多工夫写《石门颂》、《好大王碑》等,注重线质的力度和变化,更惨进墨色的枯、淡、浓、湿,有时用作画笔写字,追求多种趣味。 其画擅花鸟与山水。 "从明清"八大山人""四王"入手,更喜近代名家如缶翁、萍翁等大气之作,不喜小巧的雕琢,而重巨幅之奔放。 他常说,传统的东西现在很少有人能精通了,人们只通一种便去博取功名了,很是遗憾。 尤其是时人借"写意"之借口,忽略对基本功的训练,对"四王"的法度贬低,王选取巧,误人子弟,实际上不是艺术家的学习态度。 他的山水画式多从古来,而笔墨的新意却是自己的,所以在"似与不似之间"他找到了表现个性的笔墨语言。 花鸟的简练、苍润而意趣丰富,山水的厚重、繁密而逸气弥漫,都得益于古贤的启迪和他的感悟能力。

  林先生认为,当在书斋运用精熟后,则到大自然中去感悟,去应证,去启发就来得快。 所谓"搜尽奇峰打草稿""身即山川而取之",长江沿岸录下了他辛勤的足迹。 他养鸟来观察其动态,并力求画得有情致。 对山水自然归在悟其通变之理,而不在形质之尽似。 眼中之山水与胸中之山水都不相同,以我神入古神,笔墨处处醒透,超鸿蒙,混希夷,则近于道。

批注 2020-07-01 121456.jpg

  (150米《长江小山峡图卷》节选)

  最能代表林先生的一个志的力作是150米《长江小三峡图卷》。 此卷集雄、奇、清、幽于一卷,古法新风,笔墨练达,其境云霞缥缈,烟波苍茫,层峦叠嶂,境界宏阔,变化神奇,诚为不朽之巨构也。 当技巧非常熟习后,力求脱离古法的束缚。 他说他画小品都不预设格局,顺势生发,注重随机而变。 他的八尺山水,我看过他的钢笔草图,亦与成画出入很大,藏丘壑于胸中,注重作画时的纵发挥。 对三峡的神明变化用古法莫法写出,而须移想象,四季风云雨风云雨风云雨,八法疾涩中侧藏路方圆交和一图,宋之工艺精严,元之超逸清淡,明清的奇肆纵放等手段都运用其中,创造了一个新三峡。 他的学书经验是不断探索的结果,《自书小楷册序》:"夫书虽小道,而小楷又为书法之小道也,然余于小楷凡三变也,初以刘(德升,清之解元)之质、陈(季明、乡贤)之风神于右军一变也。 继而研读古文辞,读一遍抄一遍,不计工拙,不拘碑帖,殊难划一,性之所致,可谓风华正茂,又一变也;··· ··· 然后,几无案牍劳形,暇读宋词,感于大江东去之伟岸,人比黄花瘦之婉约,录成宋词选,其心既闲矣,其书趋淡矣,溯于平和简淡,恐又一变也。 

批注 2020-07-01 121807.jpg

  他认为不能囿于形象,须是形象服从于笔墨,其物象只在似非之间。 而把书画的双重修炼技巧运用于创作,使他的书画又与人不同。 他画山水,却想到颜鲁公。 他说:"鲁公楷法貌似宽绰而外甚严,外实内虚也,一反前人外虚而内严,何不用之于山水之布势邪? ",他的巨幅山水,顶天立地,四周有欲出起,使画面意味无穷。 看似古人,却又不是古人;看似某山,却又不是某山,直得一意象一境界耳。

批注 2020-07-01 121955.jpg

  林先生已出版了《林绍基画集》、《林绍基花鸟欣赏》、《林绍基牡丹册》、《林绍基花鸟小品册》、《林绍基楷行书千字文》、《林绍基书画集》等,巨幅书画共享视觉成力。 "许多篆隶大对联内容为自撰,书文俱佳,跋款神见匠心;小品之作则精妙入神,得心应手,犹以日本卡纸所书扇面为最,麝煤留香,点画传情,清气扑面,令人爱不释手。 "爱着爱,对乡土充满情,那么在表现自然之物时就有了主观的取舍,托物言志,睹迹明心,林先生给历史留下一份珍贵的记忆,待后人慢慢解读。

批注 2020-07-01 122033.jpg

  林绍基先生不同于其他书画之处在于他不仅修养全面,而且把具体的感性实践升华为理性思考。 通过实践的积累来验证古人或时人之说,发幽探微,有着自己的独特见解。 在书画作品中,他喜欢题跋,有时很长,有些甚至有两三个跋,而又不嫌繁琐,因书法的擅长而为作品增色不少,使欣赏者多一层欣赏空间。 尽管俗务缠身,他想用,只言片语,亦求有独到的见解。 入论文人画;文人之画,除诗情画意之外,首重用笔,皆因文人善书故也。 迄于清之四王,精于笔墨,而疏于造化,乖于韵气。 然于笔墨笔,如书法之馆阁体,文章之八股文,是于入学规矩方圆,四王当学也"··· ··· 他对"四王"的态度显得比较辨证。 又论逸品云:"古人论画有神品逸品之,神品者传的志事物之神态也,逸品者写主观作者之逸气也,故有逸品加于神品之上之说也"。 此说颇有新意,启人心智。 刘熙载《昨非集》诗云:"男儿乏意气,语言参吐吞。 作诗不必多,所贵肝胆真··· ··· 林先生的诗文并不算多,但确实"所贵肝胆真"也。 新知睿见靠多年的临池和思考得来,《题某君行书扇面》:"书法自右军出,迄于唐宋明清,皆其所传,尊为书圣。 但于清末,包慎伯倡于前,康南海广于后,尊碑之说,大有更替之势。 此谓何? 盖右军之书温柔敦厚,乃仲尼心经也,历代尊孔,书必尊王也。 至于清末国事日衰,必生异说也。 然于书法宗王而有自家风范者,贵也,故不拘于划一,倡于浑厚天然者,当为社会发展之必然,然今人有不计功于笔墨,只眷于剥蚀型,狂怪无度,误以颤抖为涩重,自甘病弱而不自拔,自圆曰返璞归真,其浅薄如此。 "爱儿儿儿儿吧,结字奇巧,善于用笔,劲利中潇洒自然,深谙宋人三味,殊可贵也"针砭时弊,入木三分。

批注 2020-07-01 122112.jpg

  (林绍基小品)

  《题画山水册页》:"笔墨于倪黄可谓法备至也,后世竟相效之,然大痴之简朴,尝为学者所不逮,盖由学养之来由也,非法则也"。 此论很注重"画外功""字外功",揭示出学艺于学的关系养。

  《自书小楷册序》:"纵观小楷之书,上下几千年,何如是寥寥几人而已? 盖小楷蝇头,点划俱小,非有大字基础,其点划断难有起承转合之机,结字篇章亦难谙其疏密揖让之势,更为甚者,小中见大,雅而沉雄,于分寸间有千钧之势,万千之气象,非学养之不逮也"。

  林先生最精小楷,感受深刻,发前人之未发,为后学指明正途,金针度人,不愧为良师。 许多学员慕名而来,他总是悉心指授,不厌其烦,使人乐于聆听。

批注 2020-07-01 122356.jpg

  我在和他谈起画时发现林先生有独到的理解。 他认为中国画并非是"造型艺术",更不能以西方的术语去套它,不能把画西洋化"。 主张中国画是公司艺术,是书法的传统,书画互参的文人传统;二是文人的写意精神与文化内涵构成了其显著特征,非造型二字可以概括。 此论非常精辟。 林先生又论:"中国画,特别是文人的介入,有意无意地把书法艺术用于艺术艺术。 可以说几千年的画(特别是唐宋以后),概言之即是以王右军书法(所谓贴学)入画。 直至晚清包世臣、康有为更倡导碑学,方有赵之谦以北碑入画,吴昌硕以石鼓入印入画,齐白石以神碑谶,入印入画,或曰金石入画。 然后,如潘天寿以铁笔入画,李可染以拙笔入画。 李苦禅以圆实笔入画,傅抱石以散笔入画,等等,于是在中国画之精髓的用笔问题上,才翻开了崭新的一页,才开辟了广阔打车。 可是就是在此方兴未艾之际,何以就要废弃画之精髓"笔墨"呢? 这正是一个中国艺术家对待文化传统的正确态度,有着高度的爱样和爱国心。

  林先生持论甚平,丰富的内涵里闪耀着智慧的光芒。 读其论,更使我看到一个朴素敦厚,坦诚豪爽而又思想活跃,灵性可见的艺术家形象,朝我们走来。 我们更加相信厚德载物,艺因人传的古训的深刻性。 我衷心祝愿他的艺术之路更宽阔,并实现更多更好的体现我们时代精神的力作来。

  人物简介:

  吴昌硕(1844年8月1日—1927年11月29日),初名俊,又名俊卿,字昌硕,又署仓石、苍石,多别号,常见者有仓硕、老苍、老缶、苦铁、大聋、缶道人、石尊者等。 "晚清民国时期著名国画家、书法家、篆刻家,"后海派"代表,杭州西泠印社首任社长,与厉良玉、赵之谦并称"新浙派"的三位代表人物,与任伯年、蒲华、虚谷合称为"清末海派四大家"。

  张静涛(1902-1974),四川省合江县人,字问雪,号石漪外史、雪痴、雪翁、菽浪等。 现代著名书画家、诗人、篆刻家。 早年游学海上,结识王一亭(白龙山人王震)、谭海陵(祖安)、吴征(待秋)、与之过从。 经王一亭介绍,拜谒吴昌硕,聆其指教。 民国时期曾在上海、武汉、成都、重庆举办个人书画展,西泠印社出版《张问雪墨妙》《张静涛画册》,并载入《海上墨林》《神州国光画集》《云社翰墨绿》等。 于国立成都艺专,西南美专(今四川美术学院)任山水画教授。 与黄君壁一起应徐悲鸿先生之邀,于中央大学美术系讲授山水画。 后返故乡执教于合江师范直至退休。

  冯建吴(1910年—1989年),字太虞,别字游,四川寿人,当代书画家,擅国画、书法、篆刻。 是20世纪川渝地区中国画的奠基者、传播人,是百年来川渝地区少有的艺术大师。 师从王一亭、王个名警察、潘天寿、诸乐三等名师。 1932年在成都创办美术专科学校,1956年在四川美术学院担任山水、书法、篆刻、诗词教学,一生桃李满天下。 生前曾当选中国美术家协会四川分会理事、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重庆国画院院长、成都画院顾问、四川省能绵常委等。

  江平,男,1924年出生于山东省牟平县。 北京画院一级画师。 自幼酷爱的时,早年毕业于胶东建国大学美术系。 中国美术协会会员、中国版画家会员、北京画研究会会员等 。 早在1944年为抗日救国投笔从戎,曾任胶东军区《胶东画报》记者、辽东军区《战士画报》编辑。 后又任人民海军创作担任,直至1961年。

  王琦,著名版画艺术家、美术理论家。 别名文林、季植,重庆人。 王琦一个是中国木刻运动的先驱和奠基者。 曾获"中国美术金彩奖成就奖"等国内和国际奖项。 先后发表、出版《艺术形式的探索》《创作自由与自由化》等重要美术理论文集,为新时期中国美术理论建设作出重要贡献。

  1949年以来,将上海行知艺术学校 美术组主任,北京《美术研究》、《世界美术》副主编,《版画》、《美术》杂志主编、《 中国新文艺大系1976—1982美术集》主编,《当代中国的美术》主编,《美育丛书》主编, 《外国版画百图》主编,中央美术学院教授,中国版画家协会秘书长、副主席、主席,美术家协会理事、常务理事、副主席、党组书记、顾问。 出版有《王琦版画集》,论著有 《艺术形式的探索》、《论外国美术》、《美术笔谈》,作品有《人民万岁》、《一日千里 》、《晚归》、《古墙老藤》等。 与子长人将中国美术家的出行、荷、卢、日、美、马来西 亚和香港。 主持国内和国际性学术研讨会多次。 获中国版画贡献奖、获日本东京富士荣誉的奖、获法国金质十字奖章。

  赵朴初(1907年11月5日-2000年5月21日),安徽安庆人,中国民主促进会创始人之一,卓越的佛教领袖、杰出的书法家、著名的社会活动家与伟大的主义爱国者。 早年从事佛教救济的百人。 1936年后参加抗日救亡活动,曾任上海慈联会救济战区难民委员会常委,负责收容工作,动员、组织青壮年参加新四军。 1939年参加宪政促进运动。 1945年参与发起组织中国民主促进会。 1949年9月出席中国人民政治会议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将任华东军委员会民政部的长,华东委员会副主任,中国作家协会理事,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中日友好协会会长、顾问,中国佛教协会会长、会长,中国红十字会,争取和平与裁军协会,1983年6月任了长委员会副主席,来校长委员会民族和宗教的委员。

  欧阳中石,著名文化学者、书法家、书法教育家。 早年拜在京剧大师奚啸伯的门下。 现任首都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书法文化文化文化,北京唐风的长会的长。 同时是台湾台湾企业、中国书法家顾问顾问、中国画研究院院务委员、艺术品中国资深艺术顾问、山东省方志馆的爱会协会长,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第十届荣誉委员。


责任编辑:admin

打赏

取消

感谢您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的!

扫码支持
扫码打赏,你说多少就多少

打开支付宝扫一扫,即可进行扫码打赏哦

网友评论:

栏目分类
Copyright © 2010-2020 环球新闻传媒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京ICP备13004180号-2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