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建民:一个企业家的科研之路 要成为世界一流强企
这原本是一个科学家的故事,一个迷恋化学的“狂”人,作为国内第一个开拓环氧乙烷窄分布乙氧基化催化剂的科技工作者,与热爱的化合物环氧乙烷一起,活在实验室里。
30年前,他从那个烟雾弥漫、爆炸后的实验室里爬起来,用一条腿继续行走,奔忙于环氧乙烷的研究开发与成果转化。
20年前,面临抉择,他放弃了教研生涯,投身商业社会。
10年前,他的企业辽宁奥克化学股份有限公司在深交所上市,成为国内环氧乙烷精深加工产业中第一家上市公司和行业的龙头。
今天,他说,他最喜欢的身份,还是老师……
(朱建民)
军人底色
谈起那幅一直珍藏的画,朱建民言语中透露着向往:“背景是蓝色的大海,一个海军少年站在军舰上,身着白色的海军服,手握钢枪,军帽上的飘带迎风飞扬……”这幅画是他17岁时的作品,也是那时,他立志要成为一名军人。
从小在部队大院长大,父亲参加过淮海、渡江战役和抗美援朝。那时候,朱建民听的都是父亲亲身经历的战争故事,连做梦都是战场的情景,父亲从南京军校带回的战例兵书养成了他不一样的战略思维。
因为父亲的熏陶,朱建民骨子里融入了许多诸如“站如松、坐如钟,行如风”和艰苦奋斗保家卫国的军人素质与品格。女儿在记事起就被要求要坐姿端正,办企业后,在企业文化制度中,朱建民也引入了部队的一些军纪。他坦言,“父亲和军人的形象对我影响很大。”
这种影响不仅仅在行为中,在学习和工作中也是。大一时,朱建民制定了5年计划,和同学成立学习奋斗小组,挑灯夜读,凌晨一点睡下,凌晨五点起来接着学。由于过度劳累,他和另外一个同学病倒住院。“住院期间,我们依旧坚持天天学习。”
研究生期间,朱建民开始从事环氧乙烷乙氧基化催化剂的研究与开发,对于未来已经有了长久清晰的规划。先后撰写和发表了四篇学术论文,并实现了科技成果产业应用转化。
“受军人和军事战略战术的影响,自己总在规划着现在与未来。做事要有一个总体的战略构思,要有一个前瞻的规划和分阶段的实施计划。”
1992年,朱建民开始依靠自己的科研成果创办企业。办企业的第一件事,就是确定企业的发展战略—— “立足环氧创造价值”,并将企业的名字确定为“奥克化学”,即环氧乙烷化学品的意思。清晰的发展战略让奥克历经二十八年,成为全球太阳能晶硅切割液和高性能混凝土减水剂聚醚最大的制造商、国内环氧乙烷精深加工产业的龙头企业。
军人的底色,成为朱建民科学与创业路上一味特殊的元素。
科学狂人
中学时期,朱建民最喜欢的其实不是化学。那时的他对天体好奇、对宇宙的探索欲很强,但渐渐的,他发现化学是一个更奇妙的微观世界,“研究化学,得到很多新的化合物和新的材料,这些材料可以改变微观甚至宏观的世界。”
1978年恢复高考,18岁的他被沈阳化工学院辽阳化纤分院有机合成专业录取,从此开启了他狂热的化学之门……
(大一时的朱建民)
做探索性研究的感觉,就像是独自在安静中摸索,面前是一片迷雾旷野,不知道实验方向是否正确,不知道要花费多少时间,甚至不知道反复试验的数据是否足够支撑结果。朱建民的硕士导师对他最深的印象就是非常勤奋,非常认真。“人家用两套实验设备,我用7套,试验装置不够用,就不断的再买再订购,实验数据越多,做的内容就越充实。”
休息日是朱建民最喜欢的时刻。当周遭的环境都安静下来,感官也变得更敏锐。他的同事和学生们都知道,朱建民常常在他人都放松的周末或寒暑假出现在实验室,双眼发亮,跟热爱的科研在一起。
科学路上并不是一帆风顺,如果没有那次意外,朱建民最喜欢的业余爱好一定是打球,而不是唱歌……
研究生毕业后,在回到辽阳母校任教的第三年,意外发生了。
时间定格在1991年7月24日中午,朱建民和助手刘兆滨没来得及吃午饭,继续进行环氧特种聚醚合成放大试验。
忽然,装有700多克环氧乙烷的2立升大小的高压反应釜开始剧烈的抖动,朱建民顿感不祥,随着一声巨响,强大的冲击力顿时让他掀坐在地上。
高压下的金属装置一旦爆炸,威力可比炸弹。反应釜炸裂后的一块厚铁片直直的切断了朱建民的右腿,随后穿破墙壁的另一侧。助手刘兆滨全身大面积烧伤。
右腿的神经和动脉血管全部炸断,剧痛下的朱建民却出奇的镇静,第一反应是让助手去找绳子或毛巾,“军队大院长大,好像就有这种常识,要先止血。“五天后,朱建民基本度过了危险期,抢救他的杨大夫对他说的第一句话就是:“朱老师,当时就没人想到你能活过来。”3个月的住院期内,闲不住的他甚至把办公室搬到了病房里。
让众人更没有想到的是,朱建民不但活了下来,而且走的更坚定。
伤愈后的朱建民回到学校,第一件事就是去江苏海安一家化工厂,完成课题组转让的技术试车工作。校领导十分担心,但朱建民坚持到现场。那时的他刚刚佩戴假肢,还在磨合期,每走一步都如履针毡,走十步接合处就破了,“可以说是寸步难行,那种心痛不亚于腿被炸断时的感觉。”
聊起那时,朱建民坚定的感叹:“当时有一股蛮劲,不能走,将来还能干什么。”就这样他给自己定下目标,每天多走一点,一定要到100步。“
这份坚定和狂热,迎来了同行的惺惺相惜。1992年10月,朱建民去兰州参加全国表面活性剂第三次学术会,当他进入会场的那一刻,所有人起立鼓掌。“我知道,我的研究也承载了无数科技工作者的愿望,我非常感慨。”
朱建民常说,人在没有选择的时候是最有选择的。带着坚定的选择,他先后完成了几十项科研成果,填补多项国家技术空白,获得70多项发明专利,荣获了中国化工界最高荣誉“侯德榜化工科学技术奖”。
朱建民至今仍然记得他的研究生论文题目——《窄分布乙氧基化反应催化剂的研究》,它是国家轻工部七五攻关课题,也是他一生科技创新创业的基石。“过去的三十年,我一直在做这件事情,就是把研究生论文做成这个领域全球最大的企业。”
和特斯拉CEO马斯克的“狂”不同的是,朱建民身上始终散发着谦和的气息,这是周围人对他的评价。他不是天马行空,而是专注在一件事上,发挥到极致:“尽管我在上头丢了一条腿,但冥冥之中,我这一生就是要干这件事。”
教师的因素是朱建民化学人生中最爱也是最难忘的底色,即使今天,作为企业家的他收获无数的赞誉。他最喜欢的身份仍然是,老师。
整个奥克集团对他的称呼都是朱老师,“如果有员工叫我老板,那他一定是新来的。”朱建民笑着说。
理想和现实的距离是从氧到碳
朱建民挚爱的环氧乙烷化学结构是由一个氧和两个碳组成的三元环。朱建民用它来形容自己:“环氧乙烷的化学结构就像一轮初升的太阳,朝气蓬勃、充满能量”。事实上,朱建民领导创建的奥克标识的结构就源于环氧乙烷的化学结构。
(奥克的logo)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经历了三次创业潮,第一次是1984年的个体草根创业,任正非和王石等中国第一代企业家,借助时代的机遇,在此时赚了自己的第一桶金;第二次是1992年的下海潮,据人社部数据显示,1992年,有12万公务员辞职下海,这时候的创业者更有知识有学识;第三次是2013年的创新创业双创时代,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作为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的双引擎之一。
1992年,在全国创业热潮中,朱建民带领学校课题组的刘兆滨和董振鹏,在研究生论文的基础上,凭借自主创新的环氧乙烷聚合催化技术和高分子量聚乙二醇20000产品,走出实验室,创建了校办企业—奥克化学。
从学校借的8万元启动资金,根本无法供给百万元的设备和原材料等需求。“那时候真的是难,”朱建民有些恍惚的感叹,“我们的科研成果转化成产品,本来挺有成就感的,但三个月的时候资金链断了。”
朱建民相信,做好自己,关键时刻总有贵人相助。同年4月,朱建民去银行申请贷款,银行办事处的高主任看出他走路的异样:“你是不是那个搞科研发生爆炸的研究生?”朱建民点点头,兴奋的介绍起自己想要依靠科技成果做的项目。随后,高主任的一句话让朱建民红了眼眶,“我最佩服搞科研的人,特别像你这样,丢了一条腿还继续干。“70万的银行贷款,在3个月内陆续到账。“我觉得最难的地方往往也是我最感动的地方。”
在朱建民和三位团队创始人的共同努力下,校办企业奥克蒸蒸日上,但就在此时,企业也走到了十字路口。
(2000年,朱建民和他的三个创业伙伴刘兆滨、董振鹏、仲崇纲)
1999年下半年,因为学校隶属体制的问题,校办企业面临剥离或关停的局面。
放弃企业回到熟悉的教学岗位,还是辞去公职继续环氧乙烷的创业。当时的朱建民是系副主任、精细化工教研室的主任,也是学校科研和教学青年骨干,学校非常希望他能留下来。“放弃公职是件大事,选择企业而放弃了‘铁饭碗’,这种压力其实很大”朱建民回忆道。经过一番挣扎,四个人毅然选择了奥克:“对母校,我只是个学子,可奥克是我们的孩子,我们创建了它,就一定要将它发展壮大。”
如今的奥克控股集团已然成为中国精细化工领域中的佼佼者,并在2010年成为国内环氧乙烷精深加工行业中第一家上市公司,先后承担并完成多个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国家创新基金项目,在二氧化碳与环氧乙烷资源化开发利用、聚酰亚胺战略型新材料研发等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
(2010年敲钟上市)
当年,19岁的朱建民为自己制定了5年计划:完成学业,考上研究生。
现在,60岁的他,又为自己和奥克定下了15年计划,到2035年将奥克建设成为全球环氧乙烷衍生精细化工等新材料的一流强企,“我们要成为世界一流强企。”
相关文章:
相关推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