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布局氢能产业:2025年前氢燃料车突破万辆
除了燃油、充电,汽车也可以搭载一种全新的能源——氢燃料。
4月7日,市经信局对《北京市氢能产业发展实施方案(2021-2025年)》(征求意见稿)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记者梳理发现,2025年前,北京拟实现燃料电池汽车累计推广量突破1万辆。
去年北京氢能产业产值约30亿元
氢气具备来源广泛、清洁高效和应用场景丰富等多项优点,被认为是清洁多能的二次能源载体。美国、欧洲、 日本、韩国等主要工业化国家和地区已经将氢能纳入国家能源战略规划,氢能产业的商业化步伐不断加快。国际氢能委员会预测,到2050年,氢能产业将创造3000万个工作岗位,减少60亿吨二氧化碳排放,创造2.5万亿美元的市场规模,并在全球能源消费占比达到18%。
我国氢能产业也已形成发展窗口期。根据中国氢能联盟预计,到2025年,我国氢能产业产值将达到1万亿元;到2030年,我国氢气需求量将达到3500万吨,氢能在我国终端能源体系中占比至少达到5%;到2050年,氢气需求量将接近6000万吨,实现二氧化碳减排约7亿吨,氢能在我国终端能源体系中占比超过10%,产业链年产值达到12万亿元,成为引领经济发展的新增长极。
对于北京而言,发展氢能产业也有优势。经过近二十年持续研发和企业孵化培育,北京已经基本掌握氢能产业体系各技术路线主要环节的关键技术,以北京为核心的京津冀全产业链基本贯通。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底,北京市氢能产业相关企业、机构数量约150家;据估算,2020年北京氢能产业实现产值约30亿元。
2023年前力争建成37座加氢站
这份征求意见稿也给北京未来氢能产业发展划定了目标:北京将打造“区域协同、辐射发展、国内领先、世界一流”的氢能和燃料电池产业创新高地。同时,也按照2023年和2025年列出了阶段目标。
2023年前,培育5到8家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氢能产业链龙头企业,京津冀区域累计实现氢能产业链产业规模突破500亿元,减少碳排放100万吨。交通运输领域,推广加氢站及加油加氢合建站等灵活建设模式,力争建成37座加氢站,推广燃料电池汽车3000辆。
2025年前,培育10到15家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氢能产业链龙头企业,形成氢能产业关键部件与装备制造产业集群,建成3到4家国际一流的氢能产业研发创新平台,京津冀区域累计实现氢能产业链产业规模1000亿元以上,减少碳排放200万吨。交通运输领域,探索更大规模加氢站建设的商业模式,力争完成新增37座加氢站建设,实现燃料电池汽车累计推广量突破1万辆。
在产业布局方面,北京将以昌平“能源谷”建设为核心,向南融合海淀,向北辐射延庆、怀柔,在北部区域打造氢能产业关键技术研发和科技创新示范区;依托大兴、房山、经开区,构建氢能全产业链生态系统,在南部区域打造氢能高端装备制造与应用示范区;推动京津冀地区产业链协同互补、跨区域产业链条贯通与联合示范应用,集聚制、储、运、加、用全产业链。
冬奥会示范应用氢燃料汽车
值得一提的是,征求意见稿也披露,北京将依托2022年冬奥会及冬残奥会,建设氢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工程:应用北汽福田燃料电池汽车,在延庆等山地赛区承担观众或工作人员的运送服务。据介绍,延庆赛区赛时燃料电池车的客运服务应用规模212辆,赛后部分车辆用于区内、与市区连接的公交服务用车,部分车辆作为旅游客车和通勤客车服务于市内旅游客运和班车通勤。
应用之处不止于此。记者梳理获悉,北京还将打造公交示范车队,建设连接大兴国际机场与市区交通枢纽,大兴机场至首都机场、天津机场的燃料电池车辆机场示范快线。
此外,在京津冀区域,往返于各港口至北京的运输线路、重点企业物流专线和以农副产品为重点的生活必需品运输线路上,构建京津冀燃料电池重卡货运走廊,实现氢燃料电池牵引车和载货车的分阶段替换,2021到2025年,共计替换约4400辆,实现柴油替代约14.5万吨/年,减少碳排放约46万吨/年。(曹政)
相关文章:
相关推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