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 广告服务
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关注 > 环保 > 正文

聚焦:全面深化改革十年间,江河治理新景象

来源:新华网 编辑:admin 时间:2023-10-07
导读: 安康市汉滨区境内的汉江瀛湖景区(2022年9月6日摄,无人机照片)。陕南地区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起始端,也是南水北调核心水源区汉江的发源地。多年来,为确保“一江清水送京津”,陕南汉江沿线的汉中市、安康市多措并举,关停取缔各类可能造成汉江水质污

  安康市汉滨区境内的汉江瀛湖景区(2022年9月6日摄,无人机照片)。陕南地区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起始端,也是南水北调核心水源区汉江的发源地。多年来,为确保“一江清水送京津”,陕南汉江沿线的汉中市、安康市多措并举,关停取缔各类可能造成汉江水质污染的工矿企业和生产活动,积极发展绿色产业和生态农业,实现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良性循环,使汉江的美丽生态和优良水质得到稳定持久保护。

  大国之治,江山为基,水运和国运密切相连。全面深化改革十年来,统筹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治理,一条条河流、一个个湖泊变了模样。

  水网建设,国之大事。立足流域整体和水资源空间均衡配置,科学推进实施以南水北调工程为代表的129处重大跨流域、跨区域引调水工程,有力、有效平衡了中国的区域水资源和生产力布局需求。

  强化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实施“史上最严环保法”,制修订水污染防治法、长江保护法等多部相关法律。水有人治,责有人担。建立健全环境保护“党政同责”和“一岗双责”等制度,为绿水青山保驾护航。

  坚持系统治理,中国江河湖泊面貌近年来实现了根本性改善。2022年,全国地表水水质优良断面比例升至87.9%,已接近发达国家水平。全国近岸海域水质优良比例达到81.9%。

  美丽中国建设不断迈出新的步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华夏画卷正在不断呈现新的精彩。

  新华社记者 邵瑞 摄

  这是2022年10月17日在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若尔盖县拍摄的黄河九曲第一湾景色(无人机照片)。作为黄河上游重要水源涵养地,近年来,当地采取护湿还水,禁牧还草等生态修复治理措施,全力推动黄河上游生态保护,境内湿地生态环境得到持续改善。

  大国之治,江山为基,水运和国运密切相连。全面深化改革十年来,统筹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治理,一条条河流、一个个湖泊变了模样。

  水网建设,国之大事。立足流域整体和水资源空间均衡配置,科学推进实施以南水北调工程为代表的129处重大跨流域、跨区域引调水工程,有力、有效平衡了中国的区域水资源和生产力布局需求。

  强化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实施“史上最严环保法”,制修订水污染防治法、长江保护法等多部相关法律。水有人治,责有人担。建立健全环境保护“党政同责”和“一岗双责”等制度,为绿水青山保驾护航。

  坚持系统治理,中国江河湖泊面貌近年来实现了根本性改善。2022年,全国地表水水质优良断面比例升至87.9%,已接近发达国家水平。全国近岸海域水质优良比例达到81.9%。

  美丽中国建设不断迈出新的步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华夏画卷正在不断呈现新的精彩。

  新华社记者 王曦 摄

  这是2022年6月29日拍摄的位于三江源国家公园澜沧江源园区的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杂多县昂赛大峡谷一角(无人机照片)。

  大国之治,江山为基,水运和国运密切相连。全面深化改革十年来,统筹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治理,一条条河流、一个个湖泊变了模样。

  水网建设,国之大事。立足流域整体和水资源空间均衡配置,科学推进实施以南水北调工程为代表的129处重大跨流域、跨区域引调水工程,有力、有效平衡了中国的区域水资源和生产力布局需求。

  强化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实施“史上最严环保法”,制修订水污染防治法、长江保护法等多部相关法律。水有人治,责有人担。建立健全环境保护“党政同责”和“一岗双责”等制度,为绿水青山保驾护航。

  坚持系统治理,中国江河湖泊面貌近年来实现了根本性改善。2022年,全国地表水水质优良断面比例升至87.9%,已接近发达国家水平。全国近岸海域水质优良比例达到81.9%。

  美丽中国建设不断迈出新的步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华夏画卷正在不断呈现新的精彩。

  新华社记者 张宏祥 摄

  澜沧江流经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杂多县境内的昂赛大峡谷(2022年6月29日摄,无人机照片)。三江源位于青藏高原腹地、青海省南部,是长江、黄河、澜沧江的发源地,被誉为“中华水塔”,也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

  大国之治,江山为基,水运和国运密切相连。全面深化改革十年来,统筹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治理,一条条河流、一个个湖泊变了模样。

  水网建设,国之大事。立足流域整体和水资源空间均衡配置,科学推进实施以南水北调工程为代表的129处重大跨流域、跨区域引调水工程,有力、有效平衡了中国的区域水资源和生产力布局需求。

  强化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实施“史上最严环保法”,制修订水污染防治法、长江保护法等多部相关法律。水有人治,责有人担。建立健全环境保护“党政同责”和“一岗双责”等制度,为绿水青山保驾护航。

  坚持系统治理,中国江河湖泊面貌近年来实现了根本性改善。2022年,全国地表水水质优良断面比例升至87.9%,已接近发达国家水平。全国近岸海域水质优良比例达到81.9%。

  美丽中国建设不断迈出新的步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华夏画卷正在不断呈现新的精彩。

  新华社记者 韩方方 摄

  2021年10月20日,在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玛多县扎陵湖乡勒那村,三江源国家公园黄河源园区生态管护员在巡护(无人机照片)。

  大国之治,江山为基,水运和国运密切相连。全面深化改革十年来,统筹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治理,一条条河流、一个个湖泊变了模样。

  水网建设,国之大事。立足流域整体和水资源空间均衡配置,科学推进实施以南水北调工程为代表的129处重大跨流域、跨区域引调水工程,有力、有效平衡了中国的区域水资源和生产力布局需求。

  强化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实施“史上最严环保法”,制修订水污染防治法、长江保护法等多部相关法律。水有人治,责有人担。建立健全环境保护“党政同责”和“一岗双责”等制度,为绿水青山保驾护航。

  坚持系统治理,中国江河湖泊面貌近年来实现了根本性改善。2022年,全国地表水水质优良断面比例升至87.9%,已接近发达国家水平。全国近岸海域水质优良比例达到81.9%。

  美丽中国建设不断迈出新的步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华夏画卷正在不断呈现新的精彩。

  新华社记者 张龙 摄

  这是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玛曲县阿万仓湿地景色(2023年7月6日摄,无人机照片)。占地562万亩的玛曲湿地是世界上保存最完整的湿地之一,黄河环绕玛曲全境433公里,水源补给量占黄河源区总径流量的58.7%,占黄河流域总径流量的六分之一,是黄河上游重要的水源涵养区和生态功能区,被誉为“黄河之肾”。

  大国之治,江山为基,水运和国运密切相连。全面深化改革十年来,统筹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治理,一条条河流、一个个湖泊变了模样。

  水网建设,国之大事。立足流域整体和水资源空间均衡配置,科学推进实施以南水北调工程为代表的129处重大跨流域、跨区域引调水工程,有力、有效平衡了中国的区域水资源和生产力布局需求。

  强化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实施“史上最严环保法”,制修订水污染防治法、长江保护法等多部相关法律。水有人治,责有人担。建立健全环境保护“党政同责”和“一岗双责”等制度,为绿水青山保驾护航。

  坚持系统治理,中国江河湖泊面貌近年来实现了根本性改善。2022年,全国地表水水质优良断面比例升至87.9%,已接近发达国家水平。全国近岸海域水质优良比例达到81.9%。

  美丽中国建设不断迈出新的步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华夏画卷正在不断呈现新的精彩。

  新华社记者 陈斌 摄

  通天河支流聂恰曲的辫状河道(2023年7月25日摄,无人机照片)。辫状河流是一类由多个不规则沙洲分割而形成的浅水多汊道系统。长江正源沱沱河、北源楚玛尔河下游、南源当曲下游及其支流布曲、尕尔曲,以及长江干流通天河上游河段,都以辫状河道为主,组成了一个庞大的高原辫状河群。

  大国之治,江山为基,水运和国运密切相连。全面深化改革十年来,统筹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治理,一条条河流、一个个湖泊变了模样。

  水网建设,国之大事。立足流域整体和水资源空间均衡配置,科学推进实施以南水北调工程为代表的129处重大跨流域、跨区域引调水工程,有力、有效平衡了中国的区域水资源和生产力布局需求。

  强化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实施“史上最严环保法”,制修订水污染防治法、长江保护法等多部相关法律。水有人治,责有人担。建立健全环境保护“党政同责”和“一岗双责”等制度,为绿水青山保驾护航。

  坚持系统治理,中国江河湖泊面貌近年来实现了根本性改善。2022年,全国地表水水质优良断面比例升至87.9%,已接近发达国家水平。全国近岸海域水质优良比例达到81.9%。

  美丽中国建设不断迈出新的步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华夏画卷正在不断呈现新的精彩。

  新华社记者 刘诗平 摄

  这是2023年1月12日拍摄的昆明滇池一景(无人机照片)。滇池自2018年上升为Ⅳ类水质后,连续5年保持全湖水质Ⅳ类。近年来,昆明市通过开展面山防洪滞蓄建设、实施雨污分流改造、建设湖滨生态带、全面深化河长制等措施,滇池生态状况得到持续改善,滇池湖滨已形成平均宽度约200米、植被盖度80%以上的闭合生态带。

  大国之治,江山为基,水运和国运密切相连。全面深化改革十年来,统筹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治理,一条条河流、一个个湖泊变了模样。

  水网建设,国之大事。立足流域整体和水资源空间均衡配置,科学推进实施以南水北调工程为代表的129处重大跨流域、跨区域引调水工程,有力、有效平衡了中国的区域水资源和生产力布局需求。

  强化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实施“史上最严环保法”,制修订水污染防治法、长江保护法等多部相关法律。水有人治,责有人担。建立健全环境保护“党政同责”和“一岗双责”等制度,为绿水青山保驾护航。

  坚持系统治理,中国江河湖泊面貌近年来实现了根本性改善。2022年,全国地表水水质优良断面比例升至87.9%,已接近发达国家水平。全国近岸海域水质优良比例达到81.9%。

  美丽中国建设不断迈出新的步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华夏画卷正在不断呈现新的精彩。

  新华社记者 胡超 摄

  这是2023年8月18日拍摄的陕西省榆林市靖边县芦河河面(无人机照片)。近年来,当地政府不断加大对芦河治理和水环境保护力度,推行河长履职问责制,全面提升芦河两岸生态园林工程,以实现生态、宜居、人文三个层次目标。

  大国之治,江山为基,水运和国运密切相连。全面深化改革十年来,统筹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治理,一条条河流、一个个湖泊变了模样。

  水网建设,国之大事。立足流域整体和水资源空间均衡配置,科学推进实施以南水北调工程为代表的129处重大跨流域、跨区域引调水工程,有力、有效平衡了中国的区域水资源和生产力布局需求。

  强化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实施“史上最严环保法”,制修订水污染防治法、长江保护法等多部相关法律。水有人治,责有人担。建立健全环境保护“党政同责”和“一岗双责”等制度,为绿水青山保驾护航。

  坚持系统治理,中国江河湖泊面貌近年来实现了根本性改善。2022年,全国地表水水质优良断面比例升至87.9%,已接近发达国家水平。全国近岸海域水质优良比例达到81.9%。

  美丽中国建设不断迈出新的步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华夏画卷正在不断呈现新的精彩。

  新华社发(张岚 摄)

  这是广西柳州市融安县融江两岸景色(2021年12月4日摄,无人机照片)。近年来,广西柳州市融安县深化“河湖长制”工作,统筹推进水环境、水生态、水资源、水安全、水文化建设,众手描绘“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生态文明画卷。

  大国之治,江山为基,水运和国运密切相连。全面深化改革十年来,统筹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治理,一条条河流、一个个湖泊变了模样。

  水网建设,国之大事。立足流域整体和水资源空间均衡配置,科学推进实施以南水北调工程为代表的129处重大跨流域、跨区域引调水工程,有力、有效平衡了中国的区域水资源和生产力布局需求。

  强化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实施“史上最严环保法”,制修订水污染防治法、长江保护法等多部相关法律。水有人治,责有人担。建立健全环境保护“党政同责”和“一岗双责”等制度,为绿水青山保驾护航。

  坚持系统治理,中国江河湖泊面貌近年来实现了根本性改善。2022年,全国地表水水质优良断面比例升至87.9%,已接近发达国家水平。全国近岸海域水质优良比例达到81.9%。

  美丽中国建设不断迈出新的步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华夏画卷正在不断呈现新的精彩。

  新华社记者 张爱林 摄

  这是2021年7月8日拍摄的河北省怀来县官厅水库国家湿地公园景色(无人机照片)。近年来,怀来县不断加强官厅水库生态湿地保护与修复工程,官厅水库及上游永定河流域的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大国之治,江山为基,水运和国运密切相连。全面深化改革十年来,统筹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治理,一条条河流、一个个湖泊变了模样。

  水网建设,国之大事。立足流域整体和水资源空间均衡配置,科学推进实施以南水北调工程为代表的129处重大跨流域、跨区域引调水工程,有力、有效平衡了中国的区域水资源和生产力布局需求。

  强化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实施“史上最严环保法”,制修订水污染防治法、长江保护法等多部相关法律。水有人治,责有人担。建立健全环境保护“党政同责”和“一岗双责”等制度,为绿水青山保驾护航。

  坚持系统治理,中国江河湖泊面貌近年来实现了根本性改善。2022年,全国地表水水质优良断面比例升至87.9%,已接近发达国家水平。全国近岸海域水质优良比例达到81.9%。

  美丽中国建设不断迈出新的步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华夏画卷正在不断呈现新的精彩。

  新华社发(武殿森 摄)

  重庆永川兴龙湖一带(2022年5月7日摄,无人机照片)。兴龙湖的湖水连通临江河,再流入长江。 2017年开始,永川区将临江河流域综合治理作为全区“一号民生工程”,全面推行河段长制,通过规范排污行为,实施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生态修复工程等举措,逐步恢复河道生态功能。

  大国之治,江山为基,水运和国运密切相连。全面深化改革十年来,统筹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治理,一条条河流、一个个湖泊变了模样。

  水网建设,国之大事。立足流域整体和水资源空间均衡配置,科学推进实施以南水北调工程为代表的129处重大跨流域、跨区域引调水工程,有力、有效平衡了中国的区域水资源和生产力布局需求。

  强化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实施“史上最严环保法”,制修订水污染防治法、长江保护法等多部相关法律。水有人治,责有人担。建立健全环境保护“党政同责”和“一岗双责”等制度,为绿水青山保驾护航。

  坚持系统治理,中国江河湖泊面貌近年来实现了根本性改善。2022年,全国地表水水质优良断面比例升至87.9%,已接近发达国家水平。全国近岸海域水质优良比例达到81.9%。

  美丽中国建设不断迈出新的步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华夏画卷正在不断呈现新的精彩。

  新华社记者 王全超 摄

  在云南大理洱海中开放的海菜花(2020年5月31日摄)。在云南大理洱海,被视为“水质风向标”的海菜花一度难觅踪迹。2016年底,云南省开启抢救式保护工作,全面打响洱海治理攻坚战。如今海菜花又在清澈的湖水中随波荡漾。

  大国之治,江山为基,水运和国运密切相连。全面深化改革十年来,统筹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治理,一条条河流、一个个湖泊变了模样。

  水网建设,国之大事。立足流域整体和水资源空间均衡配置,科学推进实施以南水北调工程为代表的129处重大跨流域、跨区域引调水工程,有力、有效平衡了中国的区域水资源和生产力布局需求。

  强化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实施“史上最严环保法”,制修订水污染防治法、长江保护法等多部相关法律。水有人治,责有人担。建立健全环境保护“党政同责”和“一岗双责”等制度,为绿水青山保驾护航。

  坚持系统治理,中国江河湖泊面貌近年来实现了根本性改善。2022年,全国地表水水质优良断面比例升至87.9%,已接近发达国家水平。全国近岸海域水质优良比例达到81.9%。

  美丽中国建设不断迈出新的步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华夏画卷正在不断呈现新的精彩。

  新华社记者 江文耀 摄

  这是一张拼版照片:上图为2018年6月23日拍摄的山东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互花米草未治理时的画面;下图为2021年10月27日拍摄的山东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互花米草治理后的画面(无人机照片)。近年来,保护区实施黄河三角洲湿地生态系统修复工程,开展退耕还湿、退养还滩,推进河口湿地自然修复和河湖生态联通,有效恢复了湿地功能,提高了生物多样性。

  大国之治,江山为基,水运和国运密切相连。全面深化改革十年来,统筹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治理,一条条河流、一个个湖泊变了模样。

  水网建设,国之大事。立足流域整体和水资源空间均衡配置,科学推进实施以南水北调工程为代表的129处重大跨流域、跨区域引调水工程,有力、有效平衡了中国的区域水资源和生产力布局需求。

  强化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实施“史上最严环保法”,制修订水污染防治法、长江保护法等多部相关法律。水有人治,责有人担。建立健全环境保护“党政同责”和“一岗双责”等制度,为绿水青山保驾护航。

  坚持系统治理,中国江河湖泊面貌近年来实现了根本性改善。2022年,全国地表水水质优良断面比例升至87.9%,已接近发达国家水平。全国近岸海域水质优良比例达到81.9%。

  美丽中国建设不断迈出新的步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华夏画卷正在不断呈现新的精彩。

  新华社记者 郭绪雷 摄


责任编辑:admin

打赏

取消

感谢您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的!

扫码支持
扫码打赏,你说多少就多少

打开支付宝扫一扫,即可进行扫码打赏哦

网友评论:

栏目分类
Copyright © 2010-2020 环球新闻传媒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京ICP备13004180号-2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