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墨山水情—郑兴昌先生焦墨山水艺术浅析
焦墨山水情
——郑兴昌先生焦墨山水艺术浅析
作者:祝天文
与郑兴昌先生相识应当说是缘份使然。去年8月23号我受《中国好诗》杂志社王伟主编邀请,作为颁奖嘉宾前往南昌参加颁奖庆典活动。结束以后,顺便乘高铁前往上饶拜访焦墨山水画家郑兴昌老师。通过采访,特别是在他的画室观看了其作品后,我对郑兴昌老师有了比较详细地了解。
郑兴昌先生,1956年生,中国版画家协会会员,江西省版画家研究会理事,中国美协江西分会会员,师从著名的国画家苏烈熙先生,并得其亲授,绘画技艺日益成熟,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用长达40余年的实践博采众长,师古不泥,尤对焦墨山水情有独钟,演练揣摩,遂形成自己独特的雄浑厚重,幽密深邃的艺术风格。
书品、画品如人品,兴昌先生为人朴实真诚,低调做人,待人和蔼可亲。淡薄名利,在自己酷爱的书画事业上,不忘初心,砥砺前行。真乃“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兴昌先生上世纪70年代中期,积极响应毛主席的保家卫国的号召,报名参加人民解放军,成为一名光荣的人民解放军战士,在部队训练闲暇之余,忙里抽闲,进行绘画练习。后来一位集团领导前来其所在部队视察,发现了其绘画才能,欲调其前往军部工作,然兴昌先生,不为名利所动,终为绘画所醉,婉言谢绝,现在想来颇有悔意。
通过仔细品读兴昌先生之画,我以为其作品,很有自己的绘画风格和绘画语言。首先兴昌先生以书入画,充分运用浓重的焦墨和现实主义的表现手法,对大自然美好的山川河流进行诗意表达,以饱含深情的画笔,从独特的角度进入山水画领域,创造了宏阔新异的艺术境界。其从传统中汲取精华营养,在大黑大白的起伏中把自己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感表露出来。如在作品《毓秀灵山》、《神奇的铜钹山》、《石塘印记》、《河口古街》、《信州记忆》、《沙溪古镇》、《秦峰古村》、《水南印象》等等,都有充分表现,蔚为壮观。其常说:“是大自然的大美,激起我心灵艺术作创的情感波澜,让我获得天地间最真诚、最质朴的情怀,用一支笔、用写生的语言,渗入我的山水再创造”。中国画讲究意气,强调“得意忘形,”以“气韵生动”为审美法则。苏轼说:“兴来一挥百纸尽,骏马倏忽遍九州,我书臆造本无法,点画信手烦推求”。兴昌先生之画,有天然浩荡之气。兴昌先生作画,是“兴来”的冲动,没有固定的模式,没有标新立异的念头,完全根据个人意愿而任意挥洒,有如奔流而下的江水,毫无骄柔浮华之态,而任自然泻泄。
兴昌先生之画,通过独特的笔墨语言,表达出自己所赋予山水画一种独特的感受,在一种难见人烟,远离市井喧嚣的画面中所蕴涵的简远、空灵、静谧、恬淡、幽远的意境,
在观者面前呈现出既古典又现代,既传承又创新、既写实又写意的笔墨结构。
兴昌先生之画随着笔法任意勾点,墨线、墨点、甚至墨团纵横交错,在看似杂乱无章中抒发心境和情绪,在墨线中传出律动,在点线交错中生成瑰丽,笔随心动,心随墨流,意由情生,自出机杼,墨气四溢。有如初春时节的北风,但瞬间又化作春雨,给人勃勃生机之感,于单纯、朴素中流露出传统华彩芬芳,动人心魄。
清代龚贤有云“淡墨每次于浓墨”,兴昌先生之焦墨山水在大气象中寻求大气魄,淡墨和浓墨交替运用。用大块黑白关系组合,表现一种雄浑的张力,突出自然山水的大美气象,尽而追求一种“目不见绢素,手不知笔墨”的自由状态,以期表现山川河流的厚重、宁静之美。兴昌先生之画,随意生发,从而产生一种雄浑厚重而浓郁,笔法别开生面,气韵生动的艺术效果。
兴昌先生的焦墨山水画用笔粗犷豪放,层层叠进,用墨雄浑厚重,浑厚华滋,氤氲自然,充分运用素描、版画、夏布画及西画的光线和造型手法,同时运用墨色交融的空间结构和黑白掩映的明暗处理方法,彰显画家充满美学意趣的精神旨归。在章法上,兴昌先生删繁就简,计白当墨,从而营造出独特的绘画语境,如作品《叠石凌雲》、《信州渔舟》、《翠山风彩官溪祠》等。
总之兴昌先生的焦墨山水画创造是在继承传统基础上的一种大胆探索。“师造化,得心源”是其求道和悟道的过程。兴昌先生以其质朴的笔墨和饱满的创作热情,肯定能达到静穆空寂的佳境。
祝天文《中国书画市场报》主编、主任记者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